舞臺上演員們精彩亮相 記者 謝偉 攝
市民在“開元風雅”非遺體驗店制作非遺工藝品 受訪者供圖
手帕翻飛、水袖曼舞、木偶噴火……舞臺上,秦腔和非遺演員的“絕活”贏得滿堂喝彩;舞臺下,來自全國各地游客聽秦音、品秦食、感秦韻,如癡如醉。“一邊吃‘三秦套餐’,一邊欣賞千年秦腔,這樣的感覺‘太陜西了’!”上海游客張永海感嘆道。今年5月起,西安首個以秦腔為主題的非遺旅游演藝《大秦腔》在陜西歌舞大劇院推出后,不僅得到市場認可,還通過“非遺+演藝”、“非遺+餐飲”、“非遺+研學”等模式創新,賦予了秦腔全新生命力,非遺與旅游深度融合,有效激活了西安文旅消費市場。
今年西安市政府工作報告提出,“加強秦腔、西安鼓樂等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,推動精品劇目創作和展演模式創新”。記者日前走訪發現,我市眾多非遺項目通過活化傳承積極融入文旅發展大格局,不僅讓非遺以更年輕的姿態、更青春的面貌走進市民游客中,也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創新中找到新時代文化坐標。
在守正中創新 00后演員成主力軍
提亮、打腮紅、修飾、貼鬢…… 8月5日下午4時,陜歌大劇院化妝間,17歲的秦腔演員劉佳萌正做演出前的最后準備,剛剛還是唇紅齒白的妙齡少女,瞬間變身為嫵媚動人的“小旦”。
“誰說00后不喜歡傳統文化,秦腔也是屬于中國人獨有的浪漫!”劉佳萌說,盡管從藝校走上舞臺只有短短3個月時間,卻讓她堅定要將秦腔藝術走下去,“不為別的,就沖著有那么多全國各地觀眾,我們一定要將秦腔文化傳播出去。”
像劉佳萌一樣,近20名00后秦腔演員承擔整臺演出的大部分工作,他們綻放青春的身姿,成為秦腔守護、傳承與賡續的最好注解。這當中,國家級非遺秦腔馬派傳承人、80后秦腔演員曹佳充當著年輕演員的“老大哥”角色,在表演中如何走位,如何管理表情,不厭其煩地指導年輕演員演出細節。反串媒婆角色的他,既是演出的主持人,又承擔演出“笑點”,成為緩解演員緊張情緒的“開心果”。
國家和省級“非遺”保護項目——“陜西杖頭木偶戲” 演員呼永凱則進行絕活表演前“安全檢查”,小小木偶不僅能做各種高難度動作,噴火絕活更是木偶表演一絕。
作為全場年齡最大的演員之一,75歲華陰老腔演員劉創成顯得氣定神閑。這位曾經多次赴國內外演出,并登上國家、省、市舞臺的老腔藝人坦言,守正還要創新,只有吸引更多年輕人觀看才能讓傳統技藝與時俱進,開創未來。
很難想象,40多人的演職團隊集合了秦腔、華陰老腔、皮影戲、碗碗腔、杖頭木偶等一系列非遺演出,究竟帶來什么樣驚喜,又能帶來怎樣的火花?
沉浸式互動 讓傳統秦腔可感可親
“游千年古都,賞大秦之腔。喝燒酒捧起大老碗,吼一聲秦腔震破天!”8月5日下午5時許,隨著鏗鏘有力的開場白,《大秦腔》正式拉開了帷幕。
燈光亮起, “秦王嬴政”率領著武將集體亮相,讓臺下數百名全國各地游客眼前一亮。慷慨激昂的音樂,武將威武的扮相,讓不少第一次接觸秦腔的游客感到興奮。這個改編自秦腔經典歷史劇目《千古一帝》的開場節目,講述了秦王嬴政加冕親政后,力圖富國強兵,統一華夏的故事。
舞臺上,演員舒展飄逸,灑脫靈巧,輕捷矯健,將年輕英俊、叱咤風云的帝王形象,活靈活現地呈現在觀眾面前。
“ 桃夭兒虛度訪春訊,誰向桃園來問津。”當觀眾還沉浸在慷慨激越的氣氛中,一段清新婉約的樂調傳入耳中,碗碗腔《人面桃花》的表演打破了對秦腔的固有印象。緊接著杖頭木偶《鐘馗探路》、皮影戲《鶴與龜》、華陰老腔《白鹿原》等非遺表演,讓觀眾感受到傳統文化的深厚底蘊和秦腔藝術的獨特魅力。整場演出最高潮來自《梨園國粹》,秦腔的手帕、水袖、花槍、帽翅功、髯口功、翎子功等絕活技藝接連上演,為觀眾帶來視覺和聽覺的雙重享受。與其他演出不同的是,現場游客觀眾不僅能和演員互動,還可以點餐,甚至還能上臺高吼一曲,演出氣氛輕松而熱烈。
5時40分,演出謝幕前,演員們還與觀眾玩起了“拋繡球”游戲,讓游客樂在其中。“太精彩了!”演出剛一結束,四川游客楊先生就迫不及待登上舞臺與演員合影。廣東游客葉森忍不住豎起大拇指,“聽唱秦腔,如飲佳釀,如沐春風,令人陶醉!”
從今年5月份開演以來,《大秦腔》已經演出400余場,接待游客8萬多人次,成為不少外地游客體驗秦腔藝術,了解西安本土文化的窗口。《大秦腔》導演兼出品人、陜西皮影雕刻非遺傳承人梁庭僡認為,沉浸式互動體驗是吸引游客核心要素,《大秦腔》突破原有演出形式,讓演員和觀眾的互動反饋成為舞臺演出中重要組成部分。同時不斷提升秦腔的表演形式和藝術內涵,才能吸引更多年輕觀眾的關注和喜愛,“非遺發展離不開‘創新’二字,只有不斷與時俱進,打造精品劇目,才能推動秦腔在現代社會的傳承和發展!”
據了解,《大秦腔》演出之余,還推出秦腔非遺研學課程,給孩子們畫上專業的戲妝,扮上秦腔演員造型,同時還讓秦腔專業演員親自展示和指導,分析不同角色的表演形式,讓同學們領略豐富多彩的戲曲之美。
短短3個多月,陜歌大劇院已經轉變成為一家集戲曲演藝、研學旅游、非遺體驗、科普教育、科研交流為一體的綜合性非物質文化遺產展覽體驗場所,豐富了西安旅游演藝形式,為傳統文化賦能,促進戲曲與旅游深度融合發展。
創造性轉化 大唐美學與非遺結合
2024年西安政府工作報告提出,聚焦貫徹“兩個結合”,在促進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融合發展上攻堅發力。如今,非遺已成為西安文旅提質增效的關鍵要素之一。
8月7日,興慶宮公園,一場別開生面的“大唐風雅集會”在興慶湖畔“開元風雅”非遺體驗店舉行。經過多年的探索,“開元風雅”開創的大唐美學與非遺結合沉浸式旅游體驗項目,得到不少年輕人的認可,并通過舉辦非遺技藝體驗活動,如書法、國畫、陶藝等,讓游客在動手實踐中感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。
“開元風雅”的文化創新得到不少非遺傳承人的認可。如今,來自景泰藍、蜀繡、延川剪紙、陜西社火臉譜繪制、鳳翔泥塑5項國家級非遺項目在“開元風雅”設立了 “大師工作室”,并在現場展示并教授制作社火臉譜、漢服、鳳翔泥塑、景泰藍等非遺技藝,讓游客在親身體驗中感受非遺文化的魅力。
省級非遺秦繡傳承人、首批“長安工匠”張欣認為,非遺是從市民百姓中走出來的文化瑰寶,最終還要回饋社會,讓市民百姓享受高品質文化內容。“‘開元風雅’傳承文化、創新生活的理念,不僅為市民和游客提供了一個近距離接觸和體驗唐文化的平臺,更是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一次深情致敬與創新詮釋。”
創新性發展 “非遺+”助推文化產業
“非遺+演出”“非遺+文創”“非遺+研學”…… 記者了解到,近年來我市積極推動非遺融入西安文旅發展大格局,截至目前,我市11個非遺工坊、3個單位被命名為省級非遺工坊、非遺生產性保護示范基地,永興坊、白鹿倉等成為非遺進景區的知名場所。堅持“非遺+”“+非遺”,西安鼓樂精心打造唐代宮廷燕樂《鼓》,成功入選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保護實踐優秀案例。非遺呈現出年輕活力的青春面貌,推動文化產業創造性轉化、創新性發展,有效促進對非遺資源的合理利用。
陜西省文化軟實力研究會會長、國聲智庫高級研究員于朔表示,非遺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,讓非遺“活”起來、“火”起來,對增強文化自信、提升中華文化影響力至關重要。西安擁有豐富的非遺資源,通過“非遺+”的融合創新,將非遺傳承與文旅融合、現代生活、公共文化服務品質提升相結合,讓傳統非遺與時代發展節拍同頻,是助推文旅產業發展、展示非遺成果、呈現非遺之美的重要舉措。
編輯:呼樂樂